湖大冲突事件双方达成谅解

发布时间: 2024-07-14 15:32:21
728
93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作者:王伊诗近日,有一个视频在养宠圈中广泛流传,引无数养宠人士潸然泪下。视频的主角是动物行为专家HeidiWright和一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导盲犬,HeidiWright以她的能力为媒介,将导 ...

  毕业前夕,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罗茂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作了一次总结:第一次接触听障人士,用4年时间熟练掌握了手语,参加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10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残疾人普法活动20多次……   作为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的第一届毕业生,罗茂月和班里的30多名同学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是全国高校首个本科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班里培养出的学生既懂法律又懂手语。   “为听障人士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是实验班的育人目标。”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张伟是实验班的主要负责人,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由于听障人士的生理缺陷,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教育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或被利用参与犯罪,并且普通法律援助律师无法正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帮助这类特殊群体?2020年11月,西南政法大学决定成立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并外聘“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中国首位聋人律师”谭婷等担任实验班实务导师。如今,实验班已招收四届学生,近160人。   今年6月,实验班首届本科生毕业。他们之中有人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有人选择做律师,有人从事法律顾问工作。在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看来,实验班以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的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其中“卓越”二字更是体现了学校对这些有情怀、有温度的法学生的认可和期待。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激发年轻人对法治社会的认识和参与   有人说,法学专业是“难学大户”,成千上万条法律条文不能死记硬背,更需要理解法条背后的原理和精神。但对实验班的学生们来说,在完成法学专业课的基础上,还要辅修基础手语和法律手语,这些增设的课程几乎都在周末完成。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手语,挑战难度极大。   张伟举例说,手语分为自然手语和通用手语,自然手语是聋人群体自然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不同地区的手语也有“方言”之分。国家通用手语相当于手语中的“普通话”,但通常只有就读过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会使用。此外,法律手语词汇的内容也有很多是听障人士不熟悉的抽象概念。   “可是这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放弃。”张伟觉得,法律和法条是冰冷的,但学习法律的人一定要保持温度。他开始思考,如何将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效地发挥法学育人功能。   实验班的第一堂课,张伟通常会给学生们布置一项长期任务:结交几位聋人朋友。   庄婕加入实验班不到3年,翻开她的微信通讯录,联系人列表已有数十位“特殊”的朋友。这之中有聋人大学生、听障老年人,还有外来务工的残疾人等等。   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学校后街摆摊的小伙。一次偶然的机会,实验班的学生发现这位看起来乐观阳光的小伙竟是位听障人士,于是经常约着去他的摊位买小吃,时不时还会充当手语翻译。前些日子,小伙遇到了办理营业执照以及食品许可证的难题,实验班的同学们便自告奋勇,陪他一起办理。   “如果遇到困难,你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实验班的每位同学都曾给自己认识的听障人士留下这句话。在张伟看来,这是打开学生“责任感”的第一步。   平时,张伟也经常会问学生们关于人生价值和职业选择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学习法律”“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答案,他希望大家能在实验班的学习实践中寻找。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实验班还开设了《残疾人人权保障概论》《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课程,后来又增设了《说服学》。   尽管平时的学习任务并不轻松,但学生们每天至少要安排30分钟的手语训练时间。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高级教师高一承担起了实验班的法律手语教学任务。在他看来,学手语就像学英语一样,需要不断练习、重复,“并且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具有平等和尊重的意识,并拥有大爱精神”。   高一经常会向学生们讲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真实案例,每次总会碰到因此而感动落泪的学生。他说,学生最初对残疾人的生活和需求知之甚少,但随着实验班的引导和教育,大家开始将这种感动转变为学习行动。比如,为了熟练掌握手语,有的学生会主动寻找和听障人士交流的机会;有的则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手语的每一个动作,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久而久之,这堂开在周末的手语课竟然来了很多“旁听生”,他们来自其他专业,却也都围坐在教室后面,时不时跟着老师用手比划。这有些出乎张伟的意料,他说:“也许正是这些年轻人的热情,才让这门课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为无声世界中的人们带去法律的声音   和其他班级一样,实验班的学生们也经常组织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但大多时候,他们的活动都是“无声”的。   不久前,实验班联合复旦大学开展了一次以“校园安全与防恐防暴”为主题的线上手语普法活动。来自内蒙古、四川、西藏等地的2万多名健听学生和听障学生在云端汇聚,共上一堂“无声”的法治课。   看到那些青涩又稚嫩的脸庞,实验班的大三学生姜浩然心里酸酸的。他记得,这堂课上的很多孩子都会高举双手比划手语,跟着志愿者学习法律手语的相关词汇,还能根据志愿者提出的互动问题,比划出自己的答案。   那一刻,姜浩然突然感觉到,即便这些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他们依然以独特的方式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坚持学习手语的意义就是为这些无声世界中的人们带去法律的声音”。   这些年,实验班组建起了“法律有声”学生社团、“手护有你”志愿服务队,开展手语普法巡回宣讲活动,也会为听障群体提供文书写作、法律咨询等专业法律服务。他们创作的“民法典有声”“反诈有声”“禁毒有声”系列手语普法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万人次。   实验班的社会实践基地设立在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的“红岩无声警务室”。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是“红岩无声警务”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她在这里见证着大学生们的成长和蜕变。   何巧记得,有的同学刚来到这里时还很腼腆,不敢主动和听障人士进行交流,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就变得热络起来。为了有效沟通,遇到手语翻译困难时还能转变思维模式,通过表情、肢体动作和情境演绎等手段来辅助交流。   比如,在科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遗嘱的订立和效力、诉讼时效等法律知识时,大家分别饰演父母、子女、法官等角色,用日常的小故事向听障人士讲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规范日常行为。   对姜浩然来说,也正是因为手语,让原本学习法学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家“变身”情景剧的编剧、导演、演员,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剧,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   在张伟看来,面向听障人士普法是实验班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互动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精神和原则,更重要的是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一生之中,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加入实验班之前,罗茂月和实验班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几乎没怎么接触过残疾人,也从没想象过这些特殊群体面临着哪些困难。“起初,大家加入这个班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为了多学一门技能,但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同学们的心态在悄然改变。”   罗茂月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有正义感的律师。即便将前往新的学校读研,她也时常会想起与同学们到社区普法的场景,还有何巧为社区听障群体排忧解难的故事。她说:“帮助残障人士学法守法用法,鼓励他们自尊自信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份工作的意义并不只是完成任务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一些改变。”   庄婕曾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在一生之中,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去年,实验班的12名学生入选重庆市聋哑人法律援助手语翻译人才库,庄婕和姜浩然均入选。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自己将有更多的机会为听障人士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他们曾帮助路上偶遇的听障人士调解离婚纠纷,也帮助过遭遇消费陷阱的听障青年维权。尽管这算不上是“大案子”,但对庄婕来说却格外重要,“我们不仅仅是在解决他们的法律问题,更是在传递社会的关爱与尊重。”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张伟深刻体会到,打造有“温度”的课程思政,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更需要用“生活化”的方式“打动”学生。   在第一届毕业生离开学校之前,张伟邀请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饭。饭桌上,学生们对张伟说:“老师,你放心,不管我们到哪里,我们都会努力延续实验班的梦想。”   那顿饭张伟泣不成声。他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这群会手语的学生,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到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有新的土地,新的朋友,也会有新的梦想。”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看帖是喜欢,评论才是真爱:

全部回复(1)

我要评论